歡迎您的造訪,您可以在此訂閱文章或發表評論,將您的寶貴意見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更歡迎您撥冗瀏覽下列網站:
官方網站:http://www.TaiwanMingAi.com/
機關批發:http://www.xoworld.biz/
生活美學:http://24h.pchome.com.tw/store/DEAE5T
居家修繕:http://24h.pchome.com.tw/store/DEACEL

2014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台灣敏愛公平交易原則

 1.維護平等和諧之夥伴關係
台灣敏愛協助所有工作夥伴在有效成本管控之前提下獲得最大交易綜效,且皆能夠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下長期合作,對於傳統上經濟弱勢、或在交易過程中被邊緣化的生產者,包括支持待業弱勢個人、家庭代工或弱勢團體等,使其能獲得更好的交易合約與利潤,同時提供期前收購及期前付款以支持公平交易的成長。另外,對於不同種族、年齡、性別、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社經條件、文化背景、身心理狀況及部族傳統都已確保獲得尊重。
 2.確保非商業機密資訊之公開透明及交易過程可信度
所有台灣敏愛交易過程均符合公開透明的原則,並揭露充分資訊給交易伙伴,建立開放平台,讓台灣敏愛與客戶及工作夥伴間能盡可能參與交易過程,同時尊重且遵守各國或各地區之稅捐制度,誠實納稅。公平交易講求透明管理與夥伴關係,促進平等與尊重的關係。
 3.提供性別平權、同工同酬且安全合宜之工作條件
台灣敏愛與工作夥伴訂立承諾,必須保障於工作中完全沒有性別歧視,不論性別或性取向,皆能獲得均等的工作機會、升遷管道與同等報酬,並盡力維護工作夥伴在生產組織中應得之升遷機會。台灣敏愛同時提供工作夥伴安全及健康的工作與食宿環境,包括潔淨飲食、安親托育、孕哺需求、在職進修、休閒娛樂、合宜工時以及妥善的傷病醫療照顧。
 4.遵循國際職業安全衛生維護要求
台灣敏愛遵循各國或各地區政府規範之工作安全衛生準則,嚴格執行工廠作業安全查核督導,定期辦理災害預防演練與職能提升進修課程。
 5.交易各方皆公平的價格策略
透過消費者、工作夥伴與供應鏈多方的平衡原則,共同參與合理定價的過程,形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價格。價格公平包括三方面:「供應鏈業者能於國際物價或匯率波動失衡過程中維持合理利潤」、「工作夥伴能獲得與其勞力付出對等的合理報酬」,以及「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購買公平交易商品」,以確保在交易市場正常供需狀態下永續發展。此外,台灣敏愛將戮力確保交易過程中之採購與銷售正義,包括依據各國或各地區政府規範之等比例薪酬計算公式來規畫公平的採購價格。
 6.協助合作夥伴促進生產能量
台灣敏愛所規劃之公平交易不僅只價格導向,台灣敏愛更關心交易專業、生產流程、現場管理、市場行銷等知識傳承與培訓,目的是讓所有參與成員能具備足夠能力將商品推向國際市場,在追求公平且合宜之價格外,同時培育工作夥伴的獨立性與持續成長,進而具備管理技巧與開發市場的潛力。
 7.關注環境永續議題
台灣敏愛有義務推動永續管理及使用再生資源的觀念,謹防濫採及在生產過程可能造成的浪費。台灣敏愛將持續鼓勵使用回收資源以及天然物料以維護環境永續,以積極態度落實環保實踐及責任生產理念。
 8.不以非法手段進行進行企業治理
台灣敏愛基於「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於企業營運各流程階段中,嚴守不要求、不同意及不接受對於政府公職人員提供不正當之金錢或其他有明顯對價關係之利益做法。台灣敏愛同時擴大規範與管理範圍至供應鏈夥伴,以積極態度打擊行賄、索賄或敲詐勒索等有損企業治理之行為。
 9.確保消費者應享權益
台灣敏愛提供所有消費者不論其採購商品之種類、數量、管道、地區或期間,皆能符合宣傳文案所示之一致性品質保障,同時以優於各國或各地區之消費者權益規範,提供消費者安心與愉悅之採購經驗,以積極負責之態度面對與處理消費者抱怨申訴案件,同時盡最大可能保護消費者個人隱私資料之安全且不致遭到濫用。
10.鼓勵創新研發與智慧資本累積
台灣敏愛鼓勵所有工作夥伴保持新創精神於不墜,同時高度尊重他人智慧財產。營運過程所累積之經驗知識,以現代科技作為基礎框架,逐步發展並彙編成系列題庫以供工作夥伴取用或改良。
11.面對市場競爭壓力之自我調適
台灣敏愛對於市場中少數不肖同業以不正當手段進行惡性競爭已有妥善因應對策,且鄭重承諾不以相同卑劣手段還擊。其中包含透明且全球一致的價格策略、不操縱投標、不對特定國家或地區惡意限制商品配額以及不刻意巧取或分割市場。
12.持續推廣公平交易理念
台灣敏愛公平交易不只是生產者的行動,更是消費者的倫理教育,讓全球的消費者能瞭解公平交易的內涵,進而一同加入濟弱扶傾、消弭貧窮的實際行動,在發展經濟之餘,也能兼顧社會公平正義。此外,所有參與成員皆應自律,遵守誠實交易原則,明確告知消費者商品生產過程與原料屬性,建立生產與消費間之互信。

我對社會企業的解讀


若提到社會企業和一般企業明顯差異處時,通常會關注以下幾項特徵:

1.企業對於社會所能提供的功能性為何;

2.該企業在社會中所彰顯的價值與意涵高低;

3.創辦該企業是否符合良善的公義要求;

4.對於當前或未來的社會需求能滿足多少,以及

5.長期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如何。

 

接下來,我們才會再深入去探究這個企業是針對了哪些對象來提供服務,例如:

1.提供某些特定族群的服務;

2.針對某些常態或偶發事件提供解決之道;

3.僅在某些特定時間段落中產生服務;

4.僅限定在已界定的小區域範圍,或是

5.僅關注在某些已界定的產品或服務裡。

 

當外在對象明確定義後,就會再遇到一個相當重要的判斷基準

1.是依據外在要求或誘因來建構這個企業,還是

2.反求諸己且不假外求的自發性理想(理念、情感)所驅動,並且

1.其第一順位思維通常是要先釐清是否以私利益或是公益為出發點;

2.但最終仍會回歸到自身可以產生恰當的利益。

 

而最後,我們再來確認幾件企業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1.是否可持續進行良性演進

2.是否可持續進行典範移轉,以及

3.是否可持續普及到全球各地,而僅需進行微幅修飾即可。

 
若然,則該企業被稱之為具社會功能之社會企業,則可當之無愧也。